当前位置:首页 >新闻资讯 >行业动态 >
家庭:幼儿园教育的“第一课堂”,做好这三点助力孩子成长
发布时间:2025-09-24 09:56:36
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成长环境,也是幼儿园教育最重要的合作伙伴。孩子的习惯养成、性格塑造和能力发展,更多依赖家庭日常的潜移默化。想要让家庭成为幼儿园教育的“延伸课堂”,家长做好以下三点,就能为孩子的成长筑牢根基。

一、用“生活化教育”,让成长融入日常

幼儿的学习不是“坐在书桌前”,而是藏在吃饭、穿衣、整理玩具等日常小事里。家长无需刻意“教”,只需把教育融入生活场景:

• 吃饭时,让孩子参与摆碗筷、分餐具,在动手中认识数量、培养责任感;

• 整理玩具时,和孩子一起给玩具分类(按颜色、大小、种类),悄悄锻炼逻辑思维;

• 出门时,让孩子观察路边的花草、路上的车辆,用提问引导思考(“为什么树叶是绿色的?”“公交车有几个轮子?”),激发对世界的好奇心。
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,能帮孩子在实践中学会自理、积累认知,比单纯的“知识灌输”更有效。

二、用“高质量陪伴”,给孩子安全感与勇气

对幼儿来说,“陪伴”不是家长在身边玩手机,而是全身心的互动。每天留出30分钟“专属亲子时间”,做孩子真正感兴趣的事:

• 一起读绘本时,不是“念文字”,而是和孩子讨论画面(“你觉得小熊接下来会做什么?”),培养语言表达能力;

• 一起玩积木、过家家时,不替孩子“安排”玩法,而是鼓励孩子自主创造,哪怕搭得“不完美”,也及时肯定他的想法;

• 孩子遇到挫折(比如搭不好积木、不敢和小朋友说话)时,不指责、不包办,而是说“我们一起试试”“妈妈相信你能再试一次”,帮孩子建立自信,学会面对困难。
这种充满理解和支持的陪伴,能让孩子充满安全感,更勇敢地探索幼儿园的集体生活。

三、和幼儿园“同频”,做好教育衔接

家庭和幼儿园的“教育一致”,能让孩子更快适应集体生活,避免“在家一个样,在园一个样”:

• 主动和老师沟通孩子的日常(比如“孩子在家喜欢读绘本”“最近有点怕黑”),让老师更了解孩子;

• 在家同步幼儿园的小习惯,比如幼儿园教的“七步洗手法”“玩具玩完要归位”,回家后继续提醒孩子坚持,帮孩子形成稳定的行为规范;

• 当孩子说幼儿园的事(比如“今天和小朋友吵架了”“老师夸我了”),耐心倾听、不急于评判,引导孩子表达感受,既帮孩子梳理情绪,也能及时发现他在园的状态。
家庭和幼儿园像“两只手”,只有同步发力,才能稳稳托住孩子的成长。
相关资讯:
QQ在线咨询

在线客服一号

在线客服二号

企业分站:
北京 河北 山东 济宁 江苏 浙江 上海 河南 广东 重庆 四川 成都 云南